深秋的南昌,因剑而炽热,11月18日清晨,南昌国际体育中心体育馆内,金属交鸣声如骤雨初歇又起,2023年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全国赛在此拉开战幕,来自全国28个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的3267名选手汇聚于此,在为期三天的赛事中展开激烈角逐,这座被誉为“英雄城”的历史名城,此刻正见证着又一场没有硝烟的“剑术论道”。
清晨七点半,场馆入口已排起长龙,选手们身着雪白剑服,手提形色各异的剑袋,在晨光中形成流动的风景,据赛事组委会秘书长张宏宇介绍,本届赛事参赛人数达历届之最,较去年增长18.7%。“除北上广深等传统击剑强市外,今年来自昆明、乌鲁木齐等西部城市的参赛人数增幅达40%,显示击剑运动正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发展。”
在花剑项目检录处,12岁的李梦瑶正由母亲整理装备,这位来自兰州的小姑娘学习击剑仅两年,已是第二次参加全国赛。“去年止步64强,今年目标进入前32。”她抚摸着剑身上的国产商标,眼神坚定,不远处,成人组重剑选手、45岁的企业家王哲正在进行热身,他将击剑比作“移动的象棋”:“在电光石火间做出决策,这种魅力让我坚持了十年。”
赛事设花剑、重剑、佩剑三个剑种,按年龄划分为U10、U12、U14、U17、成人及大师组等组别,最年长选手68岁,最年幼者刚满8岁,真正实现了“全龄参与”,裁判长李刚表示:“从稚龄孩童到花甲长者,击剑不再是小众运动,而成为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。”
上午九时,首场U14男子花剑小组赛正式开始,64条剑道同时启用,选手们如白色闪电般穿梭,江西本土选手陈昊然一记漂亮的转移刺,率先得分。“这招是和视频里世界冠军学的!”这位南昌少年每周训练五次,书包上挂满各类比赛徽章。
在成人组佩剑赛场,攻防节奏快如闪电,上海“锐剑”俱乐部的林薇连续三个进攻得分,引得观众席阵阵喝彩,作为金融分析师,她将击剑的战术思维运用到工作中:“预判、决策、执行,这条逻辑链在剑道和股市同样适用。”
老将们的表现同样令人动容,大师组比赛中,58岁的退休教师张建平与年轻选手战至14平,最终一记决剑取胜,汗水顺着花白的鬓角滑落,他笑道:“年龄只是数字,我的剑永远年轻。”
赛场边,国家击剑队前总教练王海滨悄然现身选材,他特别关注U17组别:“俱乐部联赛已成为专业梯队的重要人才库,去年全国赛就有6名选手入选国家青年队。”

赛场外,占地2000平米的配套展区同样人头攒动,国产击剑装备品牌“锐士”展位前,试穿护具的爱好者排起长队,品牌运营总监赵明透露,赛期首日订单量已达平时月销售额的六成。“五年前国内高端市场还被进口品牌垄断,如今国产装备市占率已超四成。”

教育培训区,北京某击剑学院推出的线上课程引发关注,学院创始人吴悦表示:“通过‘线下俱乐部+线上指导’模式,我们已在全国建立32个教学点,年培训学员超万名。”
赛事对南昌当地经济的拉动效应显著,据市体育局测算,赛期三天将带来直接消费收入约3800万元,全市主要酒店预订率达92%,在赛场担任志愿者的南昌大学学生刘欣,每天要为上百位选手家长指路。“最常被问的是南昌哪家拌粉最正宗。”她笑着说,“这几天滕王阁、八一纪念馆的游客中,很多都是选手家属。”
本届赛事多项科技应用成为亮点,电子裁判系统升级至第五代,误判率降至0.1%以下;AI辅助计分系统可自动识别有效击中部位;选手通过小程序即可查询实时赛程和成绩。
在数据中心大屏上,各项数据实时跳动:开赛首日已完成18792场比赛,最长单场对决达11分28秒,技术总监杨帆演示了动态轨迹分析系统:“系统能记录剑尖移动轨迹,为教练提供精准的技术分析。”
5G直播让无法到场的爱好者通过多机位观看比赛,来自广州的家长陈先生在机场候机时通过手机观看了儿子的比赛:“虽然出差错过现场,但科技让我同步分享了孩子的每个精彩瞬间。”
下午四时,U10组女子重剑赛场上出现感人一幕:北京选手小雨在比分落后时摔倒,对手成都小姑娘主动上前搀扶,两人整理好装备后继续比赛,看台上响起热烈掌声,小雨的母亲表示:“成绩固然重要,但孩子们在击剑中学到的尊重与友谊更珍贵。”
这种精神在教练员身上同样闪耀,南京“剑客”俱乐部教练徐斌已连续八年带队参赛,他的弟子中有三人入选省队。“每当看到孩子们通过击剑变得专注、自律,就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。”
夜幕降临,首日赛事结束的选手们陆续离场,明日,更加激烈的淘汰赛即将开始,剑道上的汗水尚未干透,新的传奇已在酝酿。
南昌的夜空下,千百道剑光暂时敛去锋芒,但所有人都明白,当明日晨光再临,这片赛场上又将展开怎样的精彩,正如一位资深裁判所言:“击剑比赛的魅力不在于胜负本身,而在于每个参与者都在出剑的瞬间,遇见了更好的自己。”
这场全国击剑盛会,既是对竞技水平的检验,更是对体育精神的礼赞,在剑来剑往中,中国击剑运动的未来正被重新定义,而属于每个击剑爱好者的故事,还在继续书写。
评论